劉憲權 李振林
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屢屢見諸報端且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趨勢🕐。校園暴力已不再是男生和“壞學生”的“專利”🤤🚣🏿♀️,很多女生甚至老師和同學眼中的“三好學生”👩🏻🦼、“好孩子”也時而成為暴力的實施者。有些校園暴力還出現了“互聯網十”模式,即校園暴力實施者或圍觀者將受害人被欺淩的圖片或視頻上傳至網絡予以公開傳播,由此使得校園暴力衍變為網絡暴力,其迅速傳播和易被模仿兩個特征將危害進一步擴大化🤯。
應當看到❇️🦢,這類校園暴力現象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及社會穩定,已然演變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反思發生在花季少年之間欺淩事件背後的深層原因,製定和執行有效的預防舉措🧞♂️,已經刻不容緩。
一些家長錯誤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發了校園暴力。有的獨生子女家長因太過擔心孩子遭受暴力攻擊而教育其“以暴製暴”。
縱觀已發生的多起校園暴力事件🏌🏿♀️🦎,可以發現,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不見得都是“熊孩子”🏄🏻♂️,有些甚至曾經是家長、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好孩子🚆,只是後來受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才慢慢淪為“壞”孩子🧑🎤。
雖然校園暴力的頻發與青少年沖動易怒、性格不成熟、自我控製能力差及心理因素不穩定的特征等存在莫大關聯🧑🏻🏫✴️,但更與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變化息息相關,而後者的發展變化很大程度上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因此🦋,探究校園暴力頻發的原因不能拋開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因素🧑🏽🍼。
筆者發現🤺,學校因素已經成為近年來校園暴力頻發的主要歸因🥍🧓🏼。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學校素質教育的欠缺#️⃣🖖🏼。一直以來,學校過度追隨高考指揮棒,重視智育超過德育👋🏼,對學生心理成長疏於關註。這些均成為促發校園暴力的重要歸因➿。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渴望被關註、被接納,有著強烈的社會交往傾向,而素質教育的欠缺和應試教育的“當道”卻使得一部分學生成為了被淘汰者🙋🏼。於是他們就用暴力這種“特殊方式”來獲取老師們的“關註”與同學間的“承認”。
此外,從已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來看🚪,施暴者均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有的因脾氣暴躁易激動🐧,也有的因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還有的因對人生茫然、自暴自棄等👨👨👦👦。
二是校園安全教育的匱乏。良好的校園安全教育可以實現對校園暴力行為的預防和監督。然而➙👩🏼🍳,我們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普遍存在安全意識淡薄的現象,存在“只管三尺門裏🌾,不管三尺門外”的思想,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卻未顧及學生校外的安危。學校主要著眼於教授知識使學生獲得高分,學校之間的競爭也更多體現為學生成績的高低🦹🏿♂️,而往往會忽視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因此安全教育問題固然天天講誦、日日強調🙇🏼♀️,但作為一項“軟指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校安全教育的意識薄弱#️⃣。
三是校園安保設施和安保人員的缺乏🚁。這也是導致校園暴力的重要原因。且看這樣一則案例:2013年4月,王某在北京市某職業高中門前滋事,持刀紮傷被害人王某某🖨🏖,後又在某大學南門附近◼️,無故毆打李某某、肖某🤢。最終王某被法院以尋釁滋事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該案因校園矛盾引發,兩名在校學生發生糾紛後,試圖通過“約架”的方式請社會人員幫忙解決。在此過程中💵,社會人員在上課期間闖入教室將學生帶出學校🫲🏼,並在學校門口無故將其他學生紮傷🖱。據悉,王某等社會人員進出該職業高中時🌞,門崗處均無保安人員履行核實身份、查驗證件、登記信息等安全保衛職責,致使被告人王某可隨意進入校園滋事。
談及校園暴力事件,還有一個因素不得不提:轉型期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國家民政部最新統計顯示,2014年我國共依法辦理離婚登記363.7萬對🍎,比上年增長3.9%。這意味著自2003年以來,我國離婚率已經連續12年呈遞增狀態。而家庭結構的不完整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行為規範以及法製觀念都有較大的破壞作用。上述幾個因素在最高人民法院去年發布的67起校園刑事犯罪案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此外,一些家長錯誤或片面的教育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著校園暴力📅🙇🏼♂️。這種教育理念常見於養育獨生子女的家庭,有的家長因太過擔心孩子遭受暴力攻擊而教育其“以暴製暴”♛👧🏽。這些家長片面地認為,只要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即可應對校園暴力,於是讓孩子學習跆拳道、散打等防身技能。但孩子因缺乏自控能力且心理不成熟,如果缺乏正確引導,往往會把掌握的防身意識和技能轉化為好鬥👩⚕️、尚武的品性😾。還有些家長甚至身體力行,親自實施暴力行為來保護孩子👨🚀,這些錯誤的教育方法也是校園暴力的重要成因。
社會因素亦是導致校園暴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暴力文化的宣揚和傳播對校園暴力的影響最為顯著𓀌。我國的影視沒有采取分級製度,特別是對於影視中暴力內容一般均不設限製。還有,電子遊戲產業高度發展以及互聯網的普及,也給青少年群體帶來了暴力文化、低俗文化的接觸渠道,並促發了網絡欺淩等新型校園暴力的發生。寧夏就曾經發生過一起幾個同學在網絡玩殺人遊戲不過癮,在生活中把一個同學活埋致死的慘案。
青春期女生具有更細膩的情感和易波動的情緒。一句嘲笑諷刺的話甚至一個不夠友善的眼神💃🏻,都可能使女生在沖動之下訴諸暴力。
校園女生暴力現象的升溫,已成為當前校園暴力的顯著特征與重要趨勢之一。校園女生暴力在行為動機和行為方式上具有不同於一般校園暴力的特點,內在的心理因素和外在的環境因素共同促發了校園女生暴力的產生👋🏻。
在內在的心理因素方面,校園女生暴力的發生與處於青春期的女生的獨特心理存在重大關聯。大量現實案例表明👨🏽🔬,校園女生暴力多發生於初高中階段。青春期是女性發展的特殊階段,校園女生在這個階段所具有的心理特征是導致校園女生暴力產生的內在因素𓀚。
青春期女生的情緒更容易產生波動,也比同處青春期的男生具有更強的自尊心,女生更加細膩的情感和易波動的情緒也使其自尊心更容易受到傷害🚣🏻♀️🤰。很多情況下🍝,一句嘲笑諷刺的話語甚至一個不夠友善的眼神都有可能使其感到無法釋懷的痛苦🪤🍄,而在找不到正確的方式排解這種負面情緒之時,便很可能在沖動之下訴諸暴力。
此外,青春期女生隨著生理發育的成熟,性心理也逐漸萌發、發展💿。處於這個階段的女生的性心理通常會有兩種表現:一是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和愛慕,卻難以理性控製這種情感💥,許多校園女生暴力都由女生和異性之間的情感糾紛所引發;二是開始對性充滿好奇和沖動♎️,校園女生暴力行為中通常伴隨著性侮辱的主要原因,就在於青春期女生性機能已經發育成熟👷🏼👩👦👦,但性道德觀念尚未完全形成🐼。而我國中小學對青少年性教育的不當甚至缺失🍐,導致青春期少女們的性行為得不到正確指導和引導,性力量得不到合理疏通和宣泄,從而以一種非正確的🧓🏼、變態的方式表達出來🚏✉️。
在外在環境因素方面,當前的“女生中性化”甚或“去女性化”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發了校園女生暴力的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家長,尤其是養育獨生女的家長,對孩子的性別角色期待實際上出現了混亂,其既期望孩子具備女性的體貼、溫柔、細膩👨🏽🦰,又期望其具備男性的果斷、堅強、獨立🖥,這種意願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女生中性化”🧆。
而女生在“中性化”之後,意識裏便拒絕承認相對弱勢的女性角色身份,為了捍衛自己的強勢地位👁,當現實不符合自己的願望時,往往就會不顧角色定位🌖,用典型的男孩子的行為方式——暴力來解決問題。
比“女生中性化”教育更甚的是“去女性化”教育。也有一些家長和老師認為⛹🏻♂️👩🏼🔧,男性相對於女性天生具有優勢,只有進行“去女性化”的教育才能提高女生的社會競爭力。
正是在這些觀念的影響下🖐🏿,一些家長和老師不僅沒有理解和重視青春期女生所特有的敏感和情緒化等特質,反而還因此責備女生不夠沉穩和堅強👉🏿,甚至還要求女生改變和克服其生理和體能上的劣勢🕵🏻。由此,在青春期女生遭遇學習🛏😂、生活上的挫折🤑,或者產生心理問題時,常會聽到類似於“女生就是沒有男生心理素質好”🦟🧒🏻、“女生在學習上沒有男生後勁足”等帶有一定性別歧視色彩的評價。應當看到👃🏿,“去女性化”教育會使得女生在遭遇青春期心理問題時非但得不到正確教育和引導🍳,反而會因此遭受輕視和責備🎪🤶🏼,以致產生強烈的脫離女性這個“弱勢群體”的願望,在此情形下,一些女生為了使自己變得“強勢”而去嘗試抽煙、喝酒、打架等常見於男生身上的不良行為也就不足為奇了🧣。
對於相當數量的校園暴力行為,我們的學校僅進行了 批評教育等非法律化處理,規避或減輕了施暴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時下🚵🏽♀️💪🏽,我國法律對於校園暴力問題仍處於“事故化”處理階段,在立法上對校園暴力的處理實際上采取了回避的姿態👌。
我們的立法對於校園暴力事件往往以傷害事故或事件予以代替👩🏿🔬,相關處理和應對措施分散於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 等宏觀性法律👰🏼♀️,以及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中小學幼兒園安全管理辦法》 等教育行政部門的規章之中。因此,對於相當數量的校園暴力行為🛀🏼,我們的學校僅進行了批評教育等非法律化處理,這實際上是規避或減輕了施暴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縮減了責任範圍。從對校園暴力事件的處理實際情況來看,學校對施暴者使用的矯治手段並不多,大部分還局限於傳統的教育管理🗞🧏🏼♂️、空間隔離🏭、要求道歉、調換班級等辦法。
對於校園暴力中的嚴重施暴行為,我們雖然也會通過司法途徑給予治安處罰或刑事懲戒🤾🏿,但近年來國內發生的大量校園暴力事件仍引起了民眾的強烈質疑💇🏻♂️。其主要原因在於這些案件的施暴者因年齡尚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導致被害人輕傷或重傷等嚴重危害後果而無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因此盡管有時情節惡劣但卻無法適用 《刑法》 予以刑事懲戒。此外,公安機關基於保護未成年人的考量,采取的處理方式也通常是由施暴者家長對受害人進行民事賠償🥎👰🏼,促使雙方達成和解🦹🏻♀️,施暴者本人則由其家長和學校進行批評教育。
那麽,未達刑事責任年齡者就可以胡作非為,不受法律約束了嗎? 其實並非如此👨🏿🔬。我國 《刑法》 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同時,我國 《未成年人保護法》 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也規定,對於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將其送專門學校接受矯治和教育🛐。如果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如果是初次違法,則不執行行政拘留。
遺憾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法律規定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並發揮應有的作用🌪。比如責令父母嚴加管教,基本屬於空話,有些父母要麽不知道怎麽管要麽根本就管不了;而送專門學校,由於法律並沒有規定為強製性措施👨🏻🍳,而是由監護人或原所在學校提出申請🐴𓀉,但試問,一般情況下哪個父母會主動將自己的孩子送進這種專門學校? ! 由此導致走進專門學校的“問題少年”非常有限。對於不予刑事處罰的施暴者,實際上最多口頭訓誡了之👳♀️,根本起不了警示和教育作用,以致其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至在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時鋃鐺入獄🧑🦼。這實際上也反映了我國缺乏以教代刑的少年司法製度,只能陷入“養豬困局”——等養肥了再殺👃🏼,即等這些人到了刑事責任年齡再打擊。
校園暴力不應僅限於身體傷害的暴力事件⛹🏽♂️⛩,而應逐步將精神上的貶低行為、言語暴力行為等納入校園暴力的範疇。
校園暴力不僅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而且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及早發現,盡早治理。筆者認為🫠,針對校園暴力頻發的主要因素,必須充分運用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資源👩🦽➡️,分工有序、職責明確、責任到位👩🏼💻,形成校園暴力治理的合力,並健全、完善和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
比如,在學校方面,應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增強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和一線教師的安全意識,要從低齡學生開始加強法治教育💖。尤其要指出的是👩🏿🎤,法治教育和法治意識不僅僅是教孩子學習法律常識以及自身權益保護🧚🏻,更要讓他們學會尊重別人🦆,從小就學會用法律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此外,要重視對學生反欺淩意識的培養🦸🏽♂️,開設包括生活和安全常識、培養個人決策能力👋、保證人身安全等內容在內的生存教育安全課程;采取嚴格的安全保衛措施👵🏿,嘗試建立校園警察製度和機構,配備專門的校園警察或專業保安人員,並在有條件時裝備金屬探測器等安全設施🚬🧖🏽♀️,以查看學生是否攜帶武器進入校園。
在社會方面🖍,網媒、報刊、電視臺等媒體應對犯罪情節的報道有選擇地加以節製,避免為賺取利潤😬,以誇大🍟、煽情的方式將案件膨脹處理。文化管理部門應對媒體實行分級製度,審慎處理暴力在媒體上的傳播🧞♀️。建議相關主管部門建立專門的青少年反暴力網站𓀅,除了對反暴力政策和法規進行宣傳,對校園暴力行為的界定和認識,更重要的是建立渠道,讓遭受校園暴力者可以通過網站進行求助🧓🏽。
從對近年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的執法和司法實踐來看🏥,唯有寬嚴相濟🤰🏽,才能公平地體現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從重主義和姑息放縱都會戕害法律的嚴肅性和公平性🧑🏭。對於校園暴力中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不能簡單批評幾句便一放了之,但也不能以暴製暴🧝🏻,否則都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唯有秉承“寬容而不縱容”的原則,在刑罰之外規定專門的矯治措施。比如,可以在法律規定的措施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規定禁止令🦁、賠償損失、罰款𓀍、賠禮道歉👩🦲🦸🏻、訓誡🪴、社會服務令👮🏻♀️、責令父母嚴加管教👨🎨、假期輔導等具體且切實可行的懲戒措施,從而真正將部分“半睡眠”的法律條文激活✭。
此外,還應通過加強立法,明確學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職責,以及對受害者救濟和施暴者矯治的基本原則和措施😩,並實現對校園暴力認定的逐漸擴展。這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首先👷♀️🎋,應明確學校在校園暴力事件中的安全管理和教育責任🙎🏼♂️🧝🏽♀️,規定學校必須製定預防校園暴力的規定及執法🧑🏻🤝🧑🏻、員工培訓等細則,提供校園暴力事件暢通快捷的舉報渠道🤽🏼,並且學校一旦發現校園暴力必須舉報❣️、調查和幹預,否則將面臨處罰。
其次,應明確家長對孩子的管教責任💁🏻,規定當未成年人因實施校園暴力被送到法院🦬,父母也要共同進入司法程序,承擔所有可能面臨的民事賠償責任。應重視家庭環境影響和家庭教育作用,如認定父母吸毒、酗酒👂🏿、毆打等不法行為促發孩子出現暴力行為,即可剝奪其對孩子的監護權。如父母在管教方法上出現問題,則應要求父母上訓導課程,學習如何合法合理管教子女。
最後,應逐漸擴展對校園暴力的認定🫸。校園暴力不應僅限於身體傷害的暴力事件,而應逐步將精神上的貶低行為 (如吐口水、拍裸照等)、言語暴力行為 (如辱罵、口頭威脅和在公眾場合故意嘲笑他人殘障、種族🧜、性別、性取向🏋🏼、宗教信仰等)🧗🏿,以及網絡上的辱罵、攻擊或披露同學隱私等行為納入校園暴力的範疇♻️,以實現對校園暴力最大程度的防治。
毋庸置疑,矯正和預防校園暴力是一項綜合治理工作🧏🏻♀️,不能僅靠學校或家庭等任何一方,而是需要聯合教育矯正組織🦹、心理咨詢機構、相關司法和執法部門等打出“組合拳”。總之,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作者為杏悦娱乐法律學院教授)
相關鏈接
校園女生暴力愈演愈烈
去年以來,在走入公眾視線的多起校園暴力案件中,受害者和施暴者均為女性的案例層出不窮。
簡單地說,如今充當校園暴力主角的,已經不是人們傳統印象中的古惑仔,而是處於青春期的“暴力女孩”👙👨🦯➡️。
【美國加州】爭風吃醋惹禍中國留學生綁架淩虐同學
今年2月17日🎾,中國留學生綁架淩虐案在洛杉磯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涉嫌綁架、毆打和折磨同學的三名中國留學生翟雲瑤🕵🏿♀️、楊雨菡和章鑫磊,於今年1月5日與檢方達成認罪減刑協議🤘🏽,三人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刑滿後,3人將被遣返回中國🔍。
2015年5月,中國女留學生在美遭同學綁架毆打一案在波莫那高等法院審理。受害者劉某控訴留學生翟雲瑤、楊雨菡和章鑫磊等被告人對她的暴行,包括扒光衣服、用煙頭燙傷乳頭、強迫其吃沙子🧞♂️、剃掉頭發逼她吃掉等。據悉🏝,該案是因為男女之間的爭風吃醋而引起的。當時12人參與綁架淩虐,美國警方逮捕6名嫌疑人,部分未成年人另行審理。
【湖南臨武】女生太漂亮遭同學暴打被扒衣羞辱甚至被當馬騎
今年2月4日,湖南臨武一初中女生小詩 (化名) 遭女同學毆打。
經查實,小詩與打人召集者陳某(12歲) 為臨武縣某校七年級同班同學。近期兩人產生矛盾🧇,陳某對小詩心生怨恨。2月2日15時許,陳某通過李某 (12歲) 將小詩約至臨武縣城武水河觀潮閣👨🏻🚒,與其召集的好友黃某🌗、鄧某、邱某、李某和陳某某等人 (均未滿14周歲) 對小詩進行毆打,同時將毆打過程用手機拍攝下來,並通過QQ🙆🏿♀️、微信發送到朋友圈。
記錄這一校園暴力行為的視頻顯示,小詩被陳某的朋友掀衣服1次,踢踹40次 (5次被踹倒在地),扇耳光10次,扯頭發7次。此外,小詩還被陳某的朋友3次當馬騎🚣♂️。
對於兩人的沖突👷🏻♂️🤡,小詩認為是陳某的嫉妒心作祟。原來💅🏼,陳某和班上一男生談戀愛,而該男生調座位後總和小詩說話,而另一名和陳某關系密切的男生則贊小詩“好看”🟧。
據臨武縣公安局發布通報稱🧴,打人女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家長陪同下到醫院看望小詩並道歉,也願意承擔醫療費用。涉事雙方多人均未滿14周歲,雙方基本達成調處意見。
【浙江永康】得罪同班同學一初中女生遭施暴並被錄視頻
2015年12月28日晚🏃🏻♂️➡️,一段時長1分53秒的視頻在網上流傳。視頻中,一名身穿粉色毛衣的女孩被多名女生抓住並遭施暴女生強行脫衣👨🏼🎨。
經證實🌄,這起校園暴力事發在金華永康某中學,遭扒衣的是一名初一女生🚵♂️,施暴的共有9名女生,有受害女生的同班同學🐷,也有同校初二的學生🙇♀️⚈。
12月29日,永康公安官方微博通報了這一事件🕣。為保護未成年人隱私🧗🏼♀️,網上相關視頻已陸續被清除,公安機關依法傳喚涉案人員🚈,心理專家已對受侵女生展開安撫疏導🛠。
【浙江溫州】一女生15秒鐘被連續打了40多個耳光
15秒鐘時間內👩👦,一名女生被同齡女生扇了40多個耳光,打人者竟是其同學🏊🏼♂️。去年11月😢𓀂,一段名為“溫州女生遭遇校園暴力”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後經查證👱♂️,被打的女生為溫州護士學校的學生,今年讀高一,施暴者和被打女生是初中同學,雙方過去曾有矛盾。
事情發生在11月11日放學後🛌🏼🤱。在全長1分46秒的視頻中,被打的是一名穿校服、背書包的女生,地點在一棟大樓的樓梯間。該女生在空地上被脫衣、毆打,在教室內赤身裸體被兩人拽著頭發面對鏡頭,其中多張圖片還暴露這名女生的隱私部位🚃。
溫州護士學校負責人確認視頻內容屬實🏄🏽♀️,學校聯系被打女孩小琳(化名)家長並報警。
(來源於《文匯報》201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