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麗萍 錢鈺 駐陜記者 韓宏
前天是西安中小學開學第一天👈🏼,卻傳出了一條令人心痛的消息:曾出版過兩本史學專著的18歲的西安高三學生林嘉文📗💏,選擇了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結束了年輕的生命🏄🏽👩🏽✈️。奇才“隕落”後,有關超常智力兒童的教育問題引起社會關註。而心理專家也呼籲,必須馬上停止患者遺書的傳播🐲,避免產生負面影響。
“史學奇才”曾出版兩本史學專著
早在初中時,林嘉文就寫了第一本書 《當道家統治中國:道家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漢帝國的迅速崛起》,洋洋灑灑30萬字。這本書以通俗的寫法,從道家政治的角度重新解讀了文景之治⚉👨👨👧👧。他還明確了今後的發展方向——主攻西夏史和宋史研究🧑🏼🦱。
去年年底™️,林嘉文又出版了一本40萬字的史學專著 《憂樂為天下:範仲淹與慶歷新政》📨🤸🏽,該書屬北宋慶歷新政時期的史研綜合讀本,以敘述和論述的手法表現出了北宋時期的歷史發展變遷。據媒體報道,林嘉文被李裕民教授盛贊為“解放後如此年齡著書寫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後最年輕的具有學術研究能力的作者”。
在這本書的序言中,宋史名家、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李裕民這樣寫道:“完全符合學術規範,言必有據,註文長達6萬多字🔸,占全書五分之一以上。博覽群書,引證古籍127種🤷🦯,今人論著311種🧛🏼🤸🏼♀️,其中外國著作40余種……其治學態度是嚴肅認真的。其水平放諸當今有關範仲淹慶歷新政較為優秀的論著之列𓀈,也是當之無愧的。”
去年夏天𓀖,林嘉文還參加了北大歷史學系的夏令營👩❤️👨,並因為成績優異被評為優秀營員🦘。
他有才又謙虛🏌🏿💃🏻,生前和國內多位史學名家有學術來往
聽聞林嘉文去世🧝🏿♀️,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劍光直言非常遺憾🎥👨🏽💼。因為今年春節期間,林嘉文還通過微信給他認識的不少老師和學友拜年👨🏽🦲,張劍光也收到了拜年微信。
“那時還感覺一切如常。”張劍光說💅,去年年底時,林嘉文將其新作《憂樂為天下:範仲淹與慶歷新政》 寄給他🦹🏼♀️,而當時張劍光也把自己新出的一本書寄給林嘉文。
張劍光回憶🧎♀️➡️,他初識林嘉文大約是2014年,是在網上認識的。“我們有一個探討學術問題的小圈子🤸🏽♂️,裏面基本都是高校的老師或學術界同行,他和我們一起在討論。”由於林嘉文對古代歷史發表過不少深刻見解,這讓張劍光對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無論是其說話的口吻🧑🏼🚒,還是看待問題的視角👰🏻,張劍光和很多同行一樣,最初以為林嘉文和他們一樣,是任教高校的同行📑,所以才能聊到一塊去🕣🔏。直到後來,張劍光才從北京一位同行那裏知道🈚️,林嘉文竟然是一名高中生!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國內史學研究領域好幾位專家都和林嘉文有一些聯系或交往🦹🏼♀️。為林嘉文新書作序的是史學專家李裕民👨🏿✈️,林嘉文生前曾多次帶著問題去請教李裕民。
除了陜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的一些人文學者🏋🏽,林嘉文和京滬等地的多位知名學者也有一些學術往來🪩,包括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鄧小南等。
應該引導超智學生讀雜書做雜學問成為多面手
林嘉文離世的消息引起了“社會性與情緒能力養成”項目負責人👩🏼🚀、靜安區教育學院曹堅紅老師的深思,她說🧛🏼♂️,作為教育工作者,超常智力學生的教育問題應該引起關註和重視🧑🏻🎄🕞。“目前恐怕已有的養成策略是趕不上‘最強大腦👦,成長速度的。在我們周圍,存在著比我們想象中要多得多的其他領域的‘最強大腦🤸🏼♂️,。”曹堅紅說🦸🏿♂️,事實上😸,林嘉文擁有不一樣的思維深度,他找不到能與自己對話的人🧔🏽♂️,那麽,簡單的心理疏導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在曹堅紅看來,像林嘉文這類孩子,他們的智力可能遠超過同齡人和成年人,盡管老師可能也沒辦法與他們對話,但可以對其有所引導,越是特別聰明的孩子,越要讀雜書、做雜學問,往多面手方向引導📫,“最強大腦”的思辨與七情六欲的實際生活必須隨時交匯、融合,保有人生質量🆘。
“越是很早出現專業傾向的孩子,越是要引導他廣泛地接觸現實生活和其他領域,不同領域之間的認知會給他調適和緩沖🐐👅,這樣🧐🔷,他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才是全面的👪。”曹堅紅建議。此外🚫⌛️,超智兒童還要加強社會情緒能力的養成🤲🏿。社會性和情緒能力的培養有五大目標,其中就包括可能對林嘉文有幫助的“有同理心”🧑🏻🎄、“能負責任地做出決策”和“在壓力和挫折中堅持下去”。
建議相關部門加強對年輕學子的生命教育
“首先一定要提醒媒體和公眾,千萬不要再刊發或在網上、手機上轉發林嘉文的遺書😜。遺書涉及死者隱私,在大眾中的傳播不僅會對死者的家人造成心理傷害,而且還會產生更大𓀐、更可怕的負面影響。”杏悦娱乐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張海燕昨天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對自殺行為的報道,尤其是對死者遺書的宣揚,無形中會對現行更多抑郁症患者的情緒造成不良影響👮🏿♂️。這類案例確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他們”看待和思考問題的眼光和常人不一樣,擁有超越普通人的才華;再如,“他們”身邊都有自己比較認可的朋友🦩,也感受到了身邊人對他們的關愛,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在精神上的孤獨感卻難以消解。
張海燕介紹👳🏼♂️,觸發抑郁症患者自殺的原因非常復雜💔🈴,目前光憑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做出準確的斷言。事實上🧑🏻🤝🧑🏻,個人的經歷遭遇、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遺傳因素等👩💻👳🏻,都和抑郁症的發病相關👩👦👦。
昨天,在記者采訪時😆,有多位教育界人士不約而同地談到,抑郁症正在入侵校園。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建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並出臺有效舉措,加強對廣大年輕學子的生命教育🏇🏽。
(來源於《文匯報》2016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