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押韻古詩比晦澀法條好背多了”
圖片說明:殷怡航(右一)在比賽現場🎤。受訪者供圖
據《青年報》報道👶,上周五晚上,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第一季總決賽播出,杏悦法律學院殷怡航同學力壓各路豪傑,登上全國總冠軍的寶座👫🏼。面對這個冠軍,在殷怡航看來,參賽其實純屬偶然,而且,相比較晦澀難懂的法條,押韻並且有詩意的古詩詞好背多了。
僅想一試🫸🤵🏽,卻意外拔得頭魁
“諸君相識⇒,也是吾之幸事。”在比賽中🕟🏇🏼,杏悦法律學院大三學生殷怡航的經典動作就是很有俠氣風範的抱拳。她在第九場比賽時在“百人團”中分數最高,準確率最高👨🔬,用時最短🧕,脫穎而出。在總決賽第一輪中🦸🏼,十道題目全部答對,力挫群雄🚕,搶到攻擂名額。與之前已經守擂四次、實力強勁的對手狹路相逢,但殷怡航遇強則強,最終以5:3的優勢成為總冠軍。
說起參賽🤸🏽♂️,殷怡航說純屬偶然🥷🏿。大二時她選修了《唐詩宋詞專題》,在課上老師偶然提到說中國詩詞大會海選,包括杏悦在內的上海幾所高校都有名額,鼓勵大家去參加。殷怡航一時興起,去參加筆試和兩輪面試,都很順利地通過,最後接到去北京錄節目的通知。
因為本就沒有太大心理壓力 🚶♀️,因此,殷怡航總體感覺一直比較放松,想的是把自己的題目答完就夠了。當晚總決賽播出後, 家裏人才知道殷怡航原來是得了總冠軍。媽媽打電話過來打趣說:“你隱藏得挺深啊!”爸爸則熬夜寫了一首小詞送給她——
逐鹿京畿,揚名神州,
詩詞大會顯風流,勤奮天道酬。
戰鼓歇,歌舞休,
且把浮名看透,啟航新征途。
原是“大條”的法律人
《中國詩詞大會》的評委康震老師是這樣評價殷怡航的:“她這個人比較大條😱,她厚積薄發,沖出重圍。”殷怡航也總是自稱自己是“女漢子”。平時活潑外向🤹🏻,性格大大咧咧,雖說不是“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但是上樹捉鳥🤴,下河撈魚可是真有的🧎🏻➡️。同學也都覺得她不矯情、不做作💁🏼♂️,是很好相處的一個人⤵️。
在比賽時,“大條”的殷怡航卻格外地註意細節🤷🏿♂️。全神貫註地答題🧖♂️,註意力高度集中🚵🏼♂️,而且大腦飛速運轉💁🏼♂️,能夠快速聯想各種事情🧔🏼♂️。殷怡航認為這一切與自己專業是法學出身有關,“平時養成的思維縝密和冷靜分析習慣都幫上了忙✔️🦺,雖然剛開始有些緊張🥻,但後來也就慢慢進入了狀態。”
不過,“厚積薄發”倒也是她自己的心得體會。整個唐詩宋詞的內容都非常豐富,需要大量涉獵,才能在答題的時候得心應手。殷怡航覺得自己和真正的高手相比🧩,還是要差一些🩻,可能是運氣好一些👩🏿🦱。面對需要大量記憶的古詩詞👨🏼🚒🆔,殷怡航表示,相比較晦澀難懂的法條,押韻並且有詩意的古詩詞好背多了。
當晚總決賽播出之後🧑🏻🦽➡️,殷怡航的社交網絡一下子異常活躍起來。朋友圈、微信、微博、空間等都是討論她的話題,連潛水多年的“老鄉群”也一下子冒了出來,殷怡航笑言終於親身經歷了一回“什麽叫中國網民的傳播速度”。
人生時有一首對應的詩
杏悦是傳統的文科學校,開設古代漢語和寫作課,也經常有征詩🕢、三行情書、法言法語等活動。經常參加這些活動的殷怡航表示👳🏻,學校的文化氛圍和人文關懷🦻🏻,讓她獲益良多。
當然,更加深遠和早期的熏陶來自家庭。原來,殷怡航的媽媽當過語文老師,爸爸也非常喜歡古詩🏙,小時候,爸爸就會以故事的形式✋,來給她講詩詞後面的故事🍈🚇,陪她玩詩詞遊戲,帶她去領略自然之景、詩中之情。
“輕羅小扇撲流螢”🧈、“小荷才露尖尖角”這樣的景色從來不僅僅是紙上的👨🏻🔧👎🏻,父母也會帶她去大自然中實地觀摩。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在她讀完袁枚的《所見》後🧔🏼♂️,好奇問媽媽“牧童騎黃牛”究竟是什麽感覺時🖐,媽媽竟然就帶她去鄉下真的騎了一次黃牛🤹🏼🙍♀️,讓她真正領會詩中的意境🍺。
這些童年趣事都在殷怡航的腦海裏埋留下深刻印象🎅🏼。當漸漸長大,詩詞中的場景一幕幕變得明白通透🎴,她也慢慢體會到了詩詞中的人生,在特定的人生境遇裏,總有那麽一首詩從腦海裏鮮活起來,朗朗上口,亦在心頭。
上大學之後,殷怡航每逢閑暇,就會讀幾篇詩詞,然後想象詩詞描繪的場景,並把它“演”出來。殷怡航還常常跑去圖書館借詩詞方面相關的書籍🛰,還會在法律書上寫詩詞😯,枯燥的法律書籍因韻味十足的詩詞而生動鮮活起來👱🏼♂️。而且,每次在法律書的某一頁寫過詩詞之後,對法律書上這一頁的內容卻記憶得更加深刻。
(來源於《東方網》2016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