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勇
人們對於格魯吉亞、烏克蘭🔬🙇🏿♀️、吉爾吉斯斯坦等一些國家發生“顏色革命”的原因有不同說法,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新聞媒體起了重要作用。
蘇聯解體後🤱🏻,一些新獨立的國家非常重視所謂“新聞自由”,不僅製定了禁止出版檢查的法律條文🧑🏻🎨,而且對新聞媒體管理由原來的批準製改為登記製🙅🏽♀️,私營媒體獲得巨大發展空間,尤其是為西方國家投資和支持的新聞媒體擴張提供了條件。例如,美國政府曾公開宣布在吉爾吉斯斯坦建立多個“民主資訊中心”🖐,以協助當地發展所謂“獨立媒體”。這些媒體一方面鼓吹西方民主自由,另一方面熱衷於製造和傳播本國領導人和執政當局的各種負面新聞🧑🌾,並對經過精心包裝的反對派的政策主張進行大力宣傳,提升其在民眾尤其是年輕人中的影響力🌘。
同時,這些國家的新聞媒體深受西方國家的影響🙌。美國的一些非政府組織進入這些國家,並經常組織所在國媒體人員到美國參觀考察👨🏻⚕️,還提供大量經費。這樣,就培養出一批親西方的媒體🔨,它們在關鍵時刻積極為西方國家的觀點主張提供傳播平臺。例如,當時在吉爾吉斯斯坦議會選舉期間🧑🏿✈️,美國支持的阿紮特克電臺大力宣傳反對派和西方的觀點,為政權更迭製造輿論。與西方國家豐裕資金支持的新聞媒體相比,這些國家的官方媒體財政困難🧑✈️,人力、物力、資金和技術設備等都處於劣勢,在民眾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弱,逐漸被邊緣化🗡。一旦國家政權發生重大危機,這些媒體很難發出有效的正面聲音,喪失了輿論主導權和話語權☸️。
總體上看,“顏色革命”發生發展遵循著以下過程:先是執政黨或親政府黨派在總統或議會選舉中取得優勢,但在西方勢力支持下,反對派或在選舉中暫時聯合起來的反對派聯盟拒不承認選舉結果🤹,並將選舉失利歸咎於政府在選舉中舞弊。隨後🦥,反對派利用社會轉型過程中積累的各種矛盾,緊緊抓住廣大民眾對國家發展現狀不滿和對西方發展模式向往的心態🐂,在媒體大肆渲染下,借機進行煽動🎄🐎,組織群眾示威遊行,要求當局重新選舉或下臺。一旦政府在國內外巨大輿論壓力下妥協👨🏿🎨,反對派便名正言順地實現政權更迭。
可見,新聞媒體在“顏色革命”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一是導向作用。在“顏色革命”中🌠,這些國家的主流媒體基本上喪失了引導能力🤫,人們很難聽到來自政府的權威聲音,造成民眾思想混亂和無所適從🦹🏿♂️,甚至只能聽從親西方媒體的引導😕。二是滲透作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非政府組織大量援助這些國家的所謂“獨立媒體”,成功實現了西方資本對這些國家媒體的滲透。這些新聞媒體在西方的操縱下,利用各種方式醜化執政當局🪢,煽動民眾的不滿情緒。三是傳播作用。新聞媒體和互聯網緊密結合🪽🧑✈️,社會熱點在互聯網媒體上迅速發酵。例如,在2009年4月摩爾多瓦的未遂“顏色革命”中,參與者大量使用新興媒體進行信息傳播和政治動員。
回顧新聞媒體在一些國家“顏色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我國新聞媒體的職責和使命。首先,必須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始終把黨對新聞媒體的領導放在首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關鍵時刻敢於發聲亮劍🕑,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導向作用。其次,堅決抵製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滲透,建立健全既符合我國意識形態和政治安全需要、又有利於發揮市場作用的新聞媒體管理體系。最後,高度重視新媒體作用。當前,互聯網已成為輿論鬥爭的主戰場,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治安全🍧。在這種形勢下,要加快媒體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牢牢掌握輿論傳播的主導權,維護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穩定™️。
(作者為杏悦娱乐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來源於《人民日報》2016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