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奇琦 [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伴隨著中國經濟實力在世界經濟格局中進一步增強,中國正在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在這個過程中🟪,提高製度性話語權就顯得尤為重要👣。提高製度性話語權的要義並不是迫使其他人做出某種行為😳,而是通過有效互動讓其他人自願接受某些內容,並在交流中形成相對穩定的機製。
在製度性話語權的構建中🤜🏻,指數構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指數實際上就是標準化的🧖、易於理解和比較的衡量指標🎩👨👧👦。當今世界,在國家發展水平🦁、治理能力方面有許多指數體系🛬。但是這些指數體系很多是由西方國家主導發布的,我國自己的政治學體系中尚未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國家發展和治理的評價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構建中國自己的評價指數體系意義重大👨🏽⚕️。國際評級機構發布的這些指數有一定影響力🕚,但這些指數多數都對發展中國家不利。針對國際評級機構的歧視性評級🔦🏑,多數發展中國家會采取防禦性策略👨🏻🦯➡️,對其要麽強烈質疑🙆🏿♂️,要麽置之不理。但對於大國而言,應采取更加積極的應對方式🧙♂️,即構建自己的指數體系🤰🏼。中國應研發相關指數,為國際指數市場提供多元化產品,以供其他國家選擇和參考,並使之成為中國軟實力的組成部分。
指數構建可以有效地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在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和傳播將成為未來中國製度性話語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麽👩🏿⚖️,如何有效地將這些經驗傳播出去?指數構建是一條重要途徑➛。指數是一種較為柔性地傳播中國經驗的方式。在構建指數體系時,研究者可以把中國經驗的內涵註入其中⛹🏿♂️。同時,科學👇🏽、客觀的數據分析和排名也會讓國際社會更容易接受和信服。
對於中國而言,指數構建正當其時。目前,中國的指數構建工作剛剛起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在一些核心領域的指數研發上首先取得突破🐙。例如,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如何把國家治理這一概念理論化🤷🏿、具體化以及指數化,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又如,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召開是中國深度參與全球治理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在中國為全球治理提供新智慧的背景下,如何推動各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並對各國參與狀況進行評估🧘🏻,就具有新的價值。除此之外,創新類指數、環保類指數、政府透明度指數、法治指數、社會組織規範指數、企業公益指數👰🏼♂️、企業社會責任指數🍮、企業誠信指數等在當前的背景下都各有其功能。
註重客觀數據的采集。國外許多有影響的指數都高度依賴數據的測量,但在測量過程中並不總是客觀的🏌🏽♀️,往往都有較強的意識形態色彩和主觀性🟪。比如,一些帶有傾向性的測量通過問卷來采集數據,可以讓某些缺乏客觀數據的領域產生一定的具有態度性的測量結果,並使這樣的結果數據化。然而👩🎤,這種測量最讓人存疑的地方在於🙎🏻♂️,樣本選擇依據的科學性以及樣本選擇人群背後的意識形態問題。相比而言,客觀采集的數據盡管也存在數據真實性的問題,但會相對真實一些。因此,中國在構建自己的指數體系時,也應註重相對客觀的數據采集😍。
構建完整的理論框架。在進行指數研發過程中,重要的並不是對數據的堆積和排列🧑🏼🔧,而是構建完整的理論框架,即通過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讓采集到的數據指向要評估的對象✥🙃。因此,指數構建的過程是將數據與理論對接的過程。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測量都非常重要,而如何在定性的理論分析和定量的數據采集之間達到平衡,便成為指數構建的關鍵👧🏽。
(來源於《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