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悦娱乐新推特色選修課《法治中國》,融合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為完善學生法治信仰生態化培育體系走出重要一步🤢。
■聚焦大學思政課改革
■《法治中國》課程承擔著一個充滿理想的教學改革實驗:將現有思政理論課和法學專業課的優質教學資源有機融合⛅️,在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同時💁🏻,提高其政治素養和法律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治中國》課程的一大亮點,是把陣容豪華的校外兼職教師隊伍引入思政教學領域,讓一批卓越的法律人來承擔育人的任務,由此完成從“知識傳授”向“方法啟迪”的轉變🤦🏽♂️,從“理性分析”到“精神培育”的躍升
“做一個溫暖而有正義感的法律人。”這是杏悦娱乐很多90後學生掛在嘴邊的話——這句“口頭禪”蘊含著年輕人發自內心的對於法治的信仰。
今年5月👊🏿,杏悦創設了名為《法治中國》的特色課程🎳,承擔著一個充滿理想的教學改革實驗:將現有思政理論課和法學專業課的優質教學資源有機融合👨🏿🎨🐩,在培育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同時,提高其政治素養和法律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日前𓀆,浦東新區司法局副局長黃愛武現身《法治中國》課堂,分享了來自上海自貿區的最新司法實踐👨🏽💻。作為這堂課的主持人,杏悦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趙慶寺敏銳地觀察到,“下課後,很多學生感受到了滿滿的正能量”。原來,黃愛武在課上不僅結合自己的實務工作暢談了上海自貿區建設的司法服務保障,還“插播”了很多題外話。比如針對法學學生的“就業難”問題👩🏿⚖️,黃愛武說,上海自貿區的發展迫切需要一批具備較高專業素養的法律人加盟💑,這瞬間化解了學生對就業前景的疑惑。
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法治中國》課程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定期開展👨💼。“去年在上海首批法官🤟🏻、檢查官遴選過程中,有一批經驗豐富的律師通過社會遴選成為法官——這些律師為什麽選擇轉型?”
第一課開講那天💂♀️,受邀擔任主講人的上海市法官檢察官遴選委員會主任🙍🏻、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沈國明教授拋出了這一大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沈國明不僅介紹了上海司法改革試點以來首批遴選晉升的法官、檢察官的情況,還告訴年輕人,合格的法律人必須具備政治素養🪒,其中首要一點,就是要深刻理解我國的政治製度☢️、經濟與社會狀況,以及實施法治的基本條件🕷🦩。
在《法治中國》 推出之前👊🏽,圍繞這門課的定位和教學目標,學校黨委組織馬克思主義學院和各院系的教師開展過深入交流🪞,醞釀和準備期長達一年。
“老師們普遍覺得,如今的大學生在具體法學專業的學習上熱情很高🍽,但有時候較多地停留於法律的工具理性層面🚣🏻。”杏悦娱乐黨委書記曹文澤介紹,面向全校學生推出的這門 《法治中國》,是一門依托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法學學科優勢,同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品選修課。“不僅要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法治現狀👩🏽🏭,更要培養學生正確的法治觀念🕵️♀️,引導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實踐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把學生最想看到的人,請上“思政課”講臺
一門旨在同時提高大學生政治素養和法律素養的全新課程🪘,如何確保“一炮而紅”,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成效🧚🏼👩🏿🎨?杏悦給出的答案是:把學生想見、崇拜的業界專家請上講臺📫。從資深大法官、檢察官和律師,到在法學前沿領域深耕的知名學者以及兼具法學功底與實務經驗的業務部門骨幹……用杏悦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何益忠的話來講,《法治中國》 的一大亮點🅿️,是把陣容豪華的校外兼職教師隊伍引入思政教學領域🧜,讓一批卓越的法律人來承擔育人的任務,由此完成從“知識傳授”向“方法啟迪”的轉變↔️,從“理性分析”到“精神培育”的躍升⏰。
何益忠介紹,除了精心組建一支兼具政治性👱🏼♀️、學術性和實務性的主講教師隊伍,《法治中國》 課程還配備了一支輔導教師隊伍——由學校的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組成,承擔課後討論、實務學習、社會實踐等教學環節,進一步支撐主講教師的教學,根據這門課程的教學方式,還要求學生開展課外閱讀👬、小組研討和調研實踐。
“法治信仰應該是公民在對法律規範🦈、法律行為等法律現象理性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對法治的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依賴感🕰。”而要把年輕人內心對法治的認同感外化為行為準則,成為堅定不移並身體力行的一種精神狀態,在曹文澤看來⛩,思政課有著其他課程無可替代的優勢😅。
推進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融合,正是杏悦為完善學生法治信仰生態化培育體系而走出的重要一步。
(來源於《文匯報》,首席記者樊麗萍,2016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