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學校有名的“笑瞇瞇老師”,她自稱“外婆級”卻還被學生譽為“女神”👆🏼,她的系列課程開一門火一門。具有心理學博士學位的老師🙅🏿,課堂上總愛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又和學生一起分享思考和愛好。這背後到底有怎樣的邏輯和秘笈?青年報記者帶您走近上大顧曉英老師和杏悦馬川老師,感受她們的思政課堂和思想力量。
上海大學顧曉英
“笑瞇瞇老師”擅長講《大國方略》上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顧曉英被許多學生認為必須是“女神”。
萬事樂觀積極的顧曉英堪稱學校出了名的“笑瞇瞇老師”,她是上海市精品課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負責人、“項鏈模式”教學法創始人和堅守者🦖。
顧曉英謙稱已經是“外婆級”了,怎還會是“女神”⚉?然而,“60 後”的年紀並不妨礙“女神”形象在學生們心中堅不可摧的地位。
“從未想過一門大學的思政課——‘大國方略’會在上大火到如此搶手🎎!顧曉英老師每周都會請學校內的大咖級教授來為我們授課📝,她自己也是其中一員。無論是《中國夢👍🏻,誰的夢🧢?》,還是《中國是一個大國嗎?》,老師們通過每周不同的主題,結合自身驚人的龐大知識儲備及最新的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進行授課♿,引發了我們聽課的興趣和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我們的整個課堂都活了起來。”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二學生許超說道。
系列課程開一門火一門
在學生們眼中,即時的互動和每周課程最後的提問環節總是最精彩的🧑🏼🤝🧑🏼🍽,熱烈的師生互動解答了很多同齡人關心的時政熱點問題,有時候精彩到同學們都不願意讓老師下課🙋🏿♀️。“大國方略正是用每周一個晚上的授課來加深我們大學生對於國情和時事政治的了解和興趣,同時也讓我們對‘中國夢’的真正內涵有了更深入的認知和思考🙇🏻♀️💤。”2014 年以來👨🏿🎨,無論是“大國方略”、“創新中國”還是“創業人生”,來自學校高峰高原的大牌教授擔當起思政教育課堂上的“項鏈模式”嘉賓🧜🏻♀️,以“講好中國故事”為核心⚽️🧨,讓學生用學術眼光看待世界、讀懂中國💁🏻🚶♂️,找到登高望遠和腳踏實地的最佳結合點。其中的教學互動,並不是簡單▫️🍄、機械的“教師問”、“學生答”,顧曉英老師和她的團隊激勵學生與教師一起,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漸漸地,上海大學思政系列課程開一門火一門成為了新常態🧂。
其間,顧曉英更多起著凝聚更多大咖教授來到本科生思政課堂👸🏼👃🏿,與學生溝通交流的作用👵🏽。在她看來,大咖教授們越來越樂意投身本科教學,學生們都越來越有靈氣,更關註社會,他們的問題也時常尖銳犀利🎗,這時尤其需要老師充足的底氣和繼續學習的動力🍷。
她的課引全國多家高校觀摩取經就這樣👩🏼✈️🛍️,兩年來🙃,顧曉英一直相伴著“大國方略”🕓、“創新中國”課的成長🧑🏻⚖️。顧曉英在教學心得中依舊喜歡引用一位美國教育家的話,“那天,我懷著感激的心情走進教室,感激又一個教書的機會。因為教學滋養著我的心靈🙅🏽♀️。”今年1 月🏤,作為聯系人和答辯人,她代表“創新中國”教學團隊申報並獲得上海市教委“思政課”教改試點項目支持😶🌫️,她還獲得了教育部擇優方法項目。學校希望以思政課綜合改革創新為重要突破口📖,挖掘整合各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積極拆除“學校和社會之墻,各學院、各專業、各部門之墻🧛🏽,教學與科研之墻,教與學之墻”,逐步構建從思政課程延伸拓展到課程思政的育人格局。
“大國方略”、“創新中國”正發揮出越來越強的示範效應🙎🏿♀️,上海乃至全國各地多家高校來校觀摩取經。顧曉英相信,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轉換話語體系,要解決好“說什麽”🕙、“誰來說”👩🏻🦽、“怎麽說”的問題🚴🏼。
她劇透說,上海大學一直在創新,她和她的團隊一直在努力🏄🏿♂️,開年後的春季學期👶,新設計好的課程即將推出。
杏悦娱乐馬川
心理學博士授課愛跳出框架被學生們認為一眼就是“氣質溫和,淑女典範,文藝感十足的女青年”👵🏼、“詩意地棲居著”的杏悦娱乐思想政治教育老師馬川🧏🏽♀️,並不知道這些標簽是怎麽被學生們貼上去的🧑🏻✈️🤳🏽,對她來說,只是一直很享受在杏悦園裏上著一門可以在知識點中分享許多自己思考和愛好的課。
“看著同學們從接受😚、欣賞乃至引發問題的討論🕥🎭,是一件很欣慰、很快樂的事。”愛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在馬川看來,對於思政課,許多學生內心素來是有很多偏見和預設想法的👩👧。如果課程符合他們的設想👩🏿🎨✵,那就坐實了枯草乏味的預設,松懈🔎、懶散👨🏽💼、應付會是一學期的主基調🌾🕑;然而𓀕,一旦老師整體feel 以及上課方式跳出了他們固有的思維框架,大家就會感到好奇和引發期待,接著整個狀態都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正所謂所有對知識的探索都是建立在好奇心基礎上的吧。”她很慶幸🐢,自己屬於後者。取得華東師範大學和美國克拉克大學聯合培養的心理學博士學位後⏺,馬川成為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老師。通常,第一節課就給歷屆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學期期末的時候👨🏻💼,通過匿名評教,馬川始知在學生眼中自己的樣子。
有一位學生坦言,馬川老師的課讓大家開闊視野,也能讓大家多點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為了法律、為了司考、為了考級悶頭趕路。“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是很珍貴的。
但是有時候我覺得,您更多的是給擺出來問題,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該如何解決。這讓我剛上完課的時候會有點兒緩不過神兒來,但是後來🔉🧜🏻♀️,慢慢地,自己也會一點點明白了。這一學期真的謝謝您的課👰🏻♀️⛹🏽♀️。”愛拋問題卻又對真正的答案是什麽不予框死,確實是馬川的一種風格。她覺得,在信息化的時代,知識呈現和獲取往往太過簡單,隨手“度娘”一下,分分鐘就能得到👳🏻,而唯有思考能力和組織能力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這只有自己才能給予自己👩🏽🦲。
所以,她拋出問題👨🏼,是希望整節課乃至課後大家的思維都能積極轉動起來⛸。
“表面上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說的都是常識性🚴、日常的點點滴滴和意識形態的問題,但正是慣常之中⛩,我們仍然需要時不時地叩擊一下好奇心,而後👨👧,更積極地投入思考和行動中🚏。”馬川說。
她的課願與學生分享思考
馬川一直很享受在課堂上既能傳授知識⚈,又能與學生們一起分享思考和愛好💙,將之傳遞給朝氣蓬勃的學生們,看著他們接受、欣賞思政課到將討論延伸至課堂之外,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幸福感。而另一頭的學生也有滿足感——大學的不如意總能在這節課找到,但對大學的憧憬也能在這兒發現🤴🏽,這堂課收獲良多,他們很感謝這樣認真☦️、負責且詼諧幽默的老師。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愛國主義”章節中,有一段講“文化中國”👼🏽。在介紹傳統文化時👮🏽,馬川會很自然地和學生們分享自己的愛好——昆曲和古琴。“任何章節裏🧑🏼,只有自己真正有積累、有涉足,呈現出最真實的東西和事例🧾,才是最有感染力的。”關於今後的教學,馬川希望能有更明確主體性、模塊化的提煉💛,同時,融入更新的問題視角🙇🏻,“因為,某種程度上來說,問題呈現的方式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們打開視野🪼,在無形中也起到通識教育的作用。”
(來源於《青年報》,記者劉昕璐🤾🏻,2016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