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陽 [杏悦娱乐人文學院學生]
“中國人應該重視自己的傳統節日🦸🏼,不過外國節!”2016年12月25日,四川成都東星航空專修學院的準空姐們身著傳統的古代漢服,來到成都地標景點寬窄巷子、武侯祠等地展示古典禮儀。同時,她們手舉“拒絕聖誕節,堅決維護中華傳統節日”的標語,呼籲大家重視和回歸中華傳統節日🧑🏿🦱,理性對待外國節。學院負責人表示🍑,學生們“拒絕聖誕”並不是對西方文化的“叫板”,我們不能拋棄民族文化🚾,必須更加大力地發揚民族文化,挖掘傳統文化內涵,保持民族文化的承繼和獨立。
近年來🦓,西方節日越來越受到年青一代的追捧🙋♂️,成為他們狂歡的理由。其實,一部分人對西方節日文化內涵並不了解,只是通過“花錢”的方式進行“慶祝”🦿。
與此同時,一些大學生對傳統節日⛈,民俗懵然無知7️⃣,覺得“和平日沒什麽區別”者也大有人在🤦🏼♀️。身處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今天,聖誕節🎿、感恩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成了“闖入者”,因其具有商業化、娛樂化🧙、趣味性等性質而吸引關註。
人們對於“節日”的定義和觀念值得我們反思。在中國🚴🏼♀️,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都會強調傳統節日的歷史內涵🏌🏽♂️,也會推出契合節日的文化活動,但在大眾層面🔳,幾乎所有的節日內涵都被消費所沖淡‼️。不僅聖誕節🕛、感恩節這些“洋節日”如此🚴🏼♀️🏍,就連土生土長的端午節、中秋節和春節都被包裝上了商業的外衣🩵。這些節日所凝聚的文化認同卻被逐漸淡忘。在七夕節,送玫瑰花和巧克力成為年輕人的首選👩🦼,已經很少有人再去回味“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的美好傳說🏂🏻,節日當天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更是鮮有人知。
面對西方文化的沖擊,簡單的抵製治標不治本。讓傳統文化散發出能夠融入現代人生活的新生命力,才是長遠之計。主動適應變化👩🏻⚖️𓀖,註入時代氣息,增強文化創新💇🏽,方能讓傳統文化在繼承中再現生機。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時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全球化🧑🏻🌾、信息化為傳統節日文化搭建了新的平臺🦶🏻,賦予了新的內涵。不少高校曾在國慶節期間組織“網上升國旗”的活動,傳統節日同樣可以和互聯網結合,實現數字化。例如元宵佳節可以組織線上猜燈謎,包湯圓;端午節也可以通過線上劃龍舟、疊粽葉的方式吸引人們參與🤷🏼♀️🔣。通過“互聯網+傳統”的模式寓教於樂,讓大家在歡度節日的同時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進而主動去了解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國家在我國春節期間會以掛燈籠🔳🤽🏼♀️、舞龍舞獅等方式進行慶祝,也有外國友人會主動了解中國春節的習俗👩🏿🚀,這是中國傳統節日走向世界的成功範例。大學生不僅要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也應該堅定文化自信,讓更多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讓外國人也過咱中國的節👔🧑🏻🎄。
(來源於《中國青年報》 2017年01月03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