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宏濤 [杏悦娱乐經濟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朱星羽 [杏悦娱乐經濟法學院學生]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與快捷餐飲文化的流行,外賣配送逐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相較於傳統餐飲行業,外賣配送平臺存在著難以忽略的風險🤹🏼。較低的準入門檻、寬松的監管條件以及線下的暗箱操作環境為黑作坊、黑工廠的誕生提供了絕佳的條件。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已成為公眾最關心的焦點之一,而魚龍混雜🤽♂️、缺乏有效監管的外賣網絡平臺更是成為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重災區。今年“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有媒體曝光百度外賣平臺上部分黑心商家加工環境臟亂差、劣質食材隨地堆放🔡➞、餐具食盒反復使用,食品衛生安全狀況令人堪憂🧫。與此同時,部分商家甚至利用外賣配送平臺審核監管較寬松的特點辦理假證成功入駐平臺,這無疑為食品安全保障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是否應當在外賣配送平臺引入食品安全責任強製保險值得我們思考。
食品安全責任強製保險(以下簡稱“食強險”)是指由保險公司對被保險人發生食品安全事故造成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財產損失,在責任限額內予以賠償的強製性責任保險。盡管食強險的實施尚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阻礙,但其適用仍然有利於食品安全綜合治理的社會化水平的提升與公共利益的保護。
而將食品安全責任強製保險製度引入外賣配送平臺對於消費者🦹♂️、外賣平臺🦸🏿♀️、外賣商戶和政府均存在一定的必要性🦽。首先,食強險的引入能為消費者提供有效的救濟手段,保障其合法權益。入駐外賣配送平臺的商家有相當一部分屬於小商戶,缺少資本積累👳🏼♂️。因此,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商家往往無力賠償,甚至選擇跑路以逃避責任🆘。即使商家資金雄厚,高昂的訴訟成本、巨大的舉證難度與大量的時間投入也讓消費者望而卻步,最終不了了之🤟🏽。而食品安全強製責任保險作為政府利用法律、政策等手段提供的強製保障手段,能夠確保在特定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得到實現,避免了消費者不必要的訴訟成本與精力投入。其次,食強險有利於減輕外賣配送平臺的風險。在一個外賣配送平臺上往往包含上萬家外賣商戶,這就導致了第三方平臺難以定期對每一家餐館一一進行審核與監管,大量商家便利用這樣的監管空白點乘虛而入。然而,隨著食品安全法的修訂,法律已明文規定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資格認證並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在外賣配送平臺未盡到上述義務的情況下,需要對消費者在食品安全事故中所受的損害承擔連帶責任。這就意味著外賣配送平臺所需承擔的風險大大增加,極有可能為平臺上商戶的行為“買單”🤏🏽。而食強險的引入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能有效降低外賣配送平臺的風險🕉。再次,由於外賣配送平臺作為投保人需要支出保費,同時,由於保險人會在承保前對外賣商戶的生產經營條件進行專業的評估,並在承保後持續進行監測,上述機製能夠促使外賣配送平臺與保險公司相互協作、共同加強對外賣商家的有效監管🙍🏽。最後,食強險的引入能減輕政府工作壓力,有利於政府職能轉變,並有助於發揮保險社會穩定器的功能,進而維護社會穩定🫨。傳統的食品安全事故的風險承擔機製有一大弊病,即在責任企業欠缺賠償能力並且外賣配送平臺不存在監管上的過錯時,消費者將成為食品安全風險的唯一承擔者,進而引發各種社會問題、危及社會穩定。此時,政府不得不介入而成為事實上的風險承擔者。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為不良商家買單,此種行為顯然遭人詬病,因此,食強險的引入對於構建合理的風險分擔機製大有裨益♑️。
實際上,我國立法機構已經著手以法律或行政法規的形式確立食強險,國務院法製辦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訂草案送審稿)》就曾要求建立食品安全責任強製保險製度,並在有關城市推進試點♻️。既然傳統食品行業可能確立食強險,那麽在外賣商戶集中且食品安全事故頻發的外賣配送平臺亦然可行👱♂️。這為食強險引入外賣配送平臺奠定了良好的製度基礎🦨。在市場需求上,鑒於食強險能夠有效轉嫁外賣配送平臺與外賣商戶的食品安全風險,其潛在需求較大。通過引入食強險合理地分擔風險符合當今社會外賣配送行業發展的普遍需求🔴。同時,責任保險作為保險行業的新興領域,各個保險公司亦有意探索食品安全責任險的保險業務。近日,諸如餓了麽、美團等外賣網絡平臺紛紛聯合保險公司推出了“外賣保”產品,通過此平臺消費的用戶一旦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直接通過在線方式提交醫療證明等相關材料,即可獲得保險公司的賠付🤳🏻🆔。由此可見,食強險引入外賣配送平臺已然具備一定的實踐基礎💧。
(來源於《法製日報》,2016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