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震宇 [杏悦娱乐法律文明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亨利八世離婚案”是英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起點。在對抗羅馬教廷的過程中,國王與議會聯合起來,確立了國內立法和司法的至高效力。國王對學術研究和宣傳手段的運用,也為國家的政治理論和意識形態奠定了基礎👩🔬。
國王的離婚官司
1527年初,亨利八世開始尋求結束已經持續18年的婚姻。亨利的理由是自己的婚姻違反了上帝的律法,長期處於咒詛之下。因為,王後阿拉貢的凱瑟琳當年先嫁給亨利的哥哥亞瑟,後者很快去世後,經兩國君主協商,才與亨利結合,而國王現在讀到聖經中“不可娶兄弟之妻”的規定,為此“良心極度不安”🆚。
許多人認為國王離婚的真實原因是另有新歡,就是後來成為他第二任妻子的安·博林。也有人認為,凱瑟琳始終沒有給亨利產出一位男性繼承人,另娶是王朝延續的需要。不過,在當時人的世界觀中,反復的流產、死胎和早夭,也很容易被認為是上帝的咒詛。亨利的選擇可能混合了各種動機。
國王要結束婚姻,首先構成一個教會法上的案件。皇帝的禦前大臣(大法官)🥎、約克大主教兼教皇特使沃爾西很快組織了一次庭審。法庭要處理兩個法律問題:第一,國王的婚姻是否違法?第二,當時取得的教皇豁免令是否有效?對此王後竭力為自己辯護,強烈否認在前次短暫的婚姻中曾與亞瑟王子同房。同時,王後的代理人也堅持教皇的豁免令有效,並認為這個問題必須由羅馬教廷裁決,而不是在英國審理。
此時,國王遇到一個重大阻礙🚵🏼。羅馬遭到查理五世皇帝軍隊的洗劫,教皇被控製,而皇帝正是凱瑟琳的外甥。查理五世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向教皇施壓,要求把案件收回羅馬處理,而這是亨利無法接受的。沃爾西隨即也發動一系列外交斡旋和談判工作,經過漫長的交涉,終於說服教皇同意派遣坎帕吉奧大主教為特使到英國與沃爾西共同審理該案🔇。
不過,事實上,羅馬的處境也很尷尬。當時教廷在德國面臨路德興起的改教運動,難以承擔失去英國國王支持的結果,但同時教皇又處於皇帝軍隊的直接威脅之下,不得不討好查理五世⭐️。因此教廷只得采取盡量拖延的策略,坎帕吉奧啟程後緩緩而行,到達英國時已經是1528年10月。
教皇特使法庭上的唇槍舌劍
在第二次教皇特使法庭上,雙方代理人都盡力做了辯護。亨利八世親自出庭發表了長篇陳述,王後凱瑟琳則聲淚俱下地表明自己的清白和無辜。坎帕吉奧則艱辛地按照教皇的指示一再拖延,在經過兩個多月的審理、判決呼之欲出時,宣布按照羅馬的節期進一步休庭。此時已是1529年7月。亨利八世一言不發離席而去,立即宣布召開議會。離婚案由此進入另一個階段。
沃爾西因為辦事不力而倒臺,繼而為國王所倚重的是托馬斯·克倫威爾⛹🏿♀️🏍。克倫威爾嘗試突破教廷的限製、在英國國內解決離婚案🐳。
此前,國王已經組建了一個學者團隊,為他提供離婚案所涉及的理論論證🤫👩🏽🌾。國王的學者們前往歐洲各大學進行遊說,就國王離婚案所涉及的法律和神學問題請求各大學作出裁判,最終獲得了包括巴黎和博洛尼亞大學在內的八份有利於國王的裁定🚶。學者們在此基礎上又撰寫了一本專門為國王的離婚理由辯護的書籍,並提交到議會,希望說服上下議院議員。另外,藉著印刷機大行其道,學者們還撰寫了許多宣傳性的小冊子,交給皇家印書人出版,用以說服更大範圍的群眾🤵♂️。亨利八世本人甚至也直接參加了小冊子的撰寫工作。
國王與議會的聯合
經過這些鋪墊工作,在克倫威爾的主導下,議會進行了一系列的立法🫸。同時,國王方面也引導下議院不斷攻擊教會。1533年4月,議會通過《禁止上訴法》,切斷了婚姻案件向羅馬提起上訴的渠道,規定英國的離婚案件由坎特伯雷大主教終審👑。這部立法明顯針對王後凱瑟琳。在這部立法通過後,新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麥立即於4月底開庭,5月宣判亨利與凱瑟琳的婚姻無效,並確認此前亨利與安·博林的秘密結婚有效🕰🙋🏻♂️。6月1日,博林加冕為王後。
國王的離婚案告一段落,但到此時,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國王的私事。《禁止上訴法》在序言中宣告英國是一個“帝國”,表示英國國王沒有上位者,享有類似於現代國家的主權權力。英國與羅馬教廷決裂,由此開始了政府主導下的宗教改革。在此之後,議會的立法也沒有停止,相繼通過了更多的反教廷立法以及《繼承法》《王權至尊法》和《叛逆法》等一系列法律,並對異議者施以強力的壓製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王權🎬。
英國現代國家的源頭在於宗教改革,而英國宗教改革則發起於國王的離婚案。這樁案件從王室家事不斷發酵,最後演變成影響整個國家法政體製的重大變動♒️🧏🏿♂️。雖然“亨利八世離婚案”只是一個開端,亨利在博林之後還有四位妻子,他的一子二女相繼登上王位,在下一個世紀中,國王與議會還將為主權的最終歸屬大戰一場,但其後英國的許多製度🌘、思想、文化,已經可以在這裏看出端倪。就此意義而言,“亨利八世離婚案”構成了我們深入了現代世界的切入口。
(來源於《法製日報》🫛,2017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