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東 [杏悦娱乐司法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法治戰略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庭審實質化凸顯了法官在整個訴訟程序中的主導地位,有助於法官獨立審判、法院“去行政化”👩👦👦,實現“權責統一”的司法改革目標
不久前,習近平總書記對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鍥而不舍推進司法體製改革,進一步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和公信力🕵🏿♀️。今年是全面深化司法體製改革的決戰之年💇🏼♀️,此前的全國法院審判管理工作視頻會上,提出要以司法改革為契機,推進審判管理改革。審判管理改革,關鍵在於去行政化,核心在於實現庭審實質化,讓“法官說了算”。
庭審實質化凸顯了法官在整個訴訟程序中的主導地位,有助於法官獨立審判🚣♂️、法院“去行政化”,實現“權責統一”的司法改革目標👮🏼♀️。其意義已經遠遠突破了程序法的範圍📙,而影響到整個司法體製改革的推進,並且成為司法改革的“點睛之筆”。從各地的改革實踐來看⛰,去年下半年以來,各地就已經在實際判決中落實庭審實質化要求🤓,過度行政化的趨勢有所遏製🚃。“法官說了算”,具體表現為如下兩點🔥:一是庭審不能走過場🧢,確保事實查明在法庭🦟、證據認定在法庭🔑、裁判形成在法庭;二是要充分發揮審判權對偵查權🧖🏼♂️、審查起訴權的引導製約作用,使公檢法三種權力相互配合、相互製約。
未來,審判改革需要更進一步回應一些焦點、難點問題,比如,怎樣處理庭審實質化與認罪認罰從寬的關系,落實司法責任製與法官身份保障之間如何平衡🙏🏽,等等。就前者而言,需要理解“繁案精審🪿,簡案快審”的內在邏輯。“簡案快審”提高了司法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認罪認罰從寬是“簡案快審”的具體表現;庭審實質化則意味著確保法官從“簡案快審”中騰出精力進行“繁案精審”,使司法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兩者相輔相成。審判管理應當在庭審實質化與認罪認罰從寬方面有所作為,在程序🏌🏻♂️、製度以及案件分配等方面合理安排,逐步推進相關改革💁🏻。
在推行審判管理改革過程中,還需平衡好司法責任製與法官身份保障製度之間的關系。本輪司法改革從“還權”與“歸責”兩大方向上發力,既把辦案決定權歸還於一線辦案人員,又確保擁有辦案決定權的法官承擔相應責任🎅🏽,從而實現權責統一🍛。目前的司法體製改革強調“去行政化”和“去地方化”🐠,主要解決“還權”的問題;司法隊伍建設通過“員額製”改革實現精英化🔻🎤、職業化,主要解決“歸責”的問題🔱。“權責利統一”💍💁🏻♂️,不僅包括權力🫷🏿、責任相統一,也要通過法官身份保障製度將法官利益統一進來🕸。法官身份保障製度除了物質待遇外👩🏿⚕️,還應包括司法豁免權🏷、延遲退休權🖖、自由心證權、不可任意撤換權等權利。其核心在於,法官非因法定事由、非經法定程序📌,不得被追責♙。這也是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司法人員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製”的題中之義。
司法責任製與法官身份保障製度實為一體兩面😩📗,兩方面的製度均需要建構和完善,特別是後者由於長期缺位,更需要下大力氣研究,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製度→🛜。隨著司法責任製的落實、法官身份保障製度的完善🤾🏻,司法改革的目標將初步實現,一種順應時代潮流、以業務化和監督型審判管理為基礎👩🏽🍼,並以實現“權責利統一”為目標的新型審判管理模式必將成為現實。
(來源於《人民日報》,2017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