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寺[杏悦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學術自信既是對築牢學科基礎、堅定發展方向和開拓未來前景的積極心理,也是形成學術動力、激發學術活力和挖掘學術潛力的核心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增強學術活力,堅定學術自信,不當西方理論的搬運工。
為什麽要增強學術自信
學術自信是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精神力量,在國家社會發展和國際文化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關鍵作用。
第一,這是對近代以來西方理論依賴症的徹底反思。為了擺脫近代以來喪權辱國的命運,一代一代誌士仁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歐風美雨吹沐之下,中國引進了西方現代文明,但也不免形成了對西方理論的盲目崇拜之風。即使是在改革開放之後,部分人士仍然流露出對西方理論的過分迷戀,動輒以西方理論審視和裁剪不斷豐富發展的中國實踐。而我們則極少輸出自己原創而富有影響力的概念和話語。因此,迫切需要學術自信彰顯中國的學術主體性,保持戰略清醒。
第二,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實踐的有利論證。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迅速上升。但國際社會對中國道路、中國經驗的認知充滿疑慮和誤讀,甚至不乏傲慢與偏見。我國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明顯不足。如何應對國際社會的各種質疑和挑戰,向國際社會說明中國發展道路的正當性,關鍵在於從國家戰略高度構建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有利論證中國實踐的優勢與特色。
第三,這是維護當前我國意識形態安全的戰略利器。在當前各種學術思潮交鋒的思想舞臺上,意識形態較量的言說方式、依托載體和關照對象出現了巨大變化,從文化領域到網絡空間不斷挑起各種意識形態議題。針對長期以來意識形態領域思潮的復雜性,必須以充分的理論思考和紮實的學術研究予以回應,從概念、範疇到論證、結論上進行辯駁。
第四,這是提升未來中國國際貢獻能力的重要支撐。盡管我國日益崛起為全球大國,近年來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能力超過了30%,但對學術創新活動的國際貢獻能力遠遠不足。與經濟和貿易對外大幅“出超”形成巨大對比,我國在與西方學術交流之間存在嚴重的“逆差”。
建立學術自信如何可能
波瀾壯闊的中國發展進程蘊藏著學術創新的巨大動力,這個風雲際會的時代也為學術自信的建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來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這為中國學術自信的構建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價值性標準。這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要求我們貫徹馬克思主義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規律的科學觀點,采用正確認識、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從而更好地發揮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知識變革和思想先導作用。
第二,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是中華民族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的結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學術自信形成發展的深厚基礎和寶貴資源,可以從中汲取有益養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由此可以充分保持中國學術自信的繼承性和民族性。
第三,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包容互鑒精神。中國主張以文明交流互鑒為特征的中國文明觀,以包容、互鑒的態度來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展道路多樣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把世界的多樣性和各國的差異性轉化為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的活力和動力,這樣既有利於推動學術的創新發展,也能豐富各國人民的精神生活,實現世界的持久和平與繁榮。
第四,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豐富實踐。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於我國國情和我國改革開放的豐富實踐。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諸多問題亟待回答和闡釋,而實踐經驗的積累和理性認識的升華,將為學術自信的構建提供了堅實、多樣的案例支撐,這有助於用中國的理論研究和話語體系解讀中國實踐、中國道路,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
學術自信需要適切路徑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創新,激發學術活力,構建學術自信,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兼具中國立場與世界情懷。學術自信立足中國立場,但也必須具有世界情懷。一般而言,學術創新往往融合了人類共性問題的普遍性與本土經驗的特殊性。況且,中國經驗不局限於本土意義,實際上它已超越了本土,更具有世界歷史意義。中國學術創新不但要及時解答中國改革開放所面臨的難題,而且要為其他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借鑒,特別是要為人類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困境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第二,推進中國實踐與理論創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處於快速發展和劇烈轉型進程中的中國,有太多的問題需要回答和詮釋。中國學術自信必須根植於中國實際,立足中國國情、解答中國問題,這既是構建中國學術自信的出發點,也是推廣中國學術話語的支撐點。要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對中國道路、中國經驗進行充分論證,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
第三,凝練中國概念與理論範式。學術自信離不開核心概念的支撐和理論範式的建構。中國學術自信需要突破西方理論視野,挖掘和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分析和借鑒西方現代文明,進而融會貫通、推陳出新,積極建構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確立自己的概念、範疇、邏輯和理論體系,乃至形成中國學派。
總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一支充滿活力、深具潛力的研究隊伍,具有紮實的學術功底、深厚的理論素養和飽滿的政治激情。在這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在這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勇於學術創新,堅定學術自信。
(來源於《文匯報》,2017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