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慶寺[杏悦娱乐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核心觀點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需要突破過度集中於“思政課程”的“點”、“線”的瓶頸,以建設“課程思政”為契機,依托哲學社會科學內蘊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但從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來看,其他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同樣可以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為做好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在近日召開的上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市委書記韓正強調,要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辦好中國大學的根本方向,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任務,牢牢把握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動力,牢牢把握辦好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證。
“課程思政”何以必要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需要突破過度集中於“思政課程”的“點”、“線”的瓶頸,以建設“課程思政”為契機,依托哲學社會科學內蘊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從階段銜接來看,中小學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完全分布於不同的課程,在內容上無法對接與融通。為此,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註重理論知識的縱向貫通和橫向聯通,構建一體化、層次化、精細化的德育課程體系。
從課程體系來看,立德樹人工作需要良好的生態,需要全方位全過程的文化熏陶和價值引導,而這絕非只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獨角戲”,需要全課程的“大合唱”。長期以來,有些課程並未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形成合力,在有些學校甚至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的現象。
從學科聯系來看,除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之外,思想政治理論課還需要其他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支撐和滋養,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而要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同樣離不開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指導,否則就容易迷失方向。
教師隊伍來看,雖然形成全員育人“大思政”格局的觀點早已提出,然而長期以來缺少有效的平臺。推行“課程思政”,能夠開發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新平臺、新資源和新機製,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專業課教師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態化、製度化,引導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積極有效的作用。
“課程思政”為何可能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陣地和主渠道,但從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來看,其他哲學社會科學課程同樣可以發揮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首先,目標與對象的一致。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哲學社會科學課在培養目標和培養對象上具有一致性。“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各類課程必須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
其次,知識與價值的統一。比較而言,一般哲學社會科學課所傳授的內容固然沒有思想政治理論課那樣具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但任何教材內容的編寫都離不開價值立場的選擇,同樣需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也蘊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流意識形態內容。
再次,濡化與涵化的融合。從學習過程來看,濡化是指歷時性的文化傳遞和延續,涵化是指同一時空的文化輸入和交匯。前者意味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註重長時間全過程的養成,後者則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營造全方位、全視角的環境,而這只有通過開發所有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才能達成。
最後,學科與課程的協同。學科建設為課程建設提高了深度與力度,課程建設為學科建設提供了載體和渠道。任何學術研究都必然蘊含著價值立場、道德關懷和政治訴求,這為“課程思政”建設帶來了豐盈的思想政治資源。
“課程思政”如何構建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顯性育人與哲學社會科學課程隱性育人完全能夠做到有機融合、協同共進,但“課程思政”建設需要適切的路徑進行重點突破。
——充分發掘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課程思政”資源開發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運用可以培養大學生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的題材與內容,進一步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提高大學生緣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
——在哲學社會科學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案,編製相應的教學指南。“課程思政”必須合理吸收“思政課”的經驗,同時堅持“課程思政”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確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有效培育哲學社會科學專業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正確處理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所有教師都要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盡快建立課程評價體系。以立德樹人為出發點、聚焦點和著力點,從理論認同、感情認同、實踐認同等不同層次,從師與生、教與學、學與用、知與行等多個環節,科學評估“課程思政”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斷改進,久久為功。
總之,推進全課程同向同行,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既要目標明確,矢誌不渝,形成合力;也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如此,才能不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真正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
(來源於《文匯報》,2017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