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武雙[杏悦娱乐知識產權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
要實現上海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司法保護知識產權的主導作用必不可少。上海法院於2016年印發的《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十三五”規劃》,為新形勢下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世界科技強國和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成為當事人優先選擇進行訴訟的法院,是綜合衡量一個區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水平的客觀標誌。上海已經成為權利人青睞的起訴地之一。“十三五”規劃有助於推動將上海建設成為當事人信賴的國內乃至國際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優選地”。
首先,司法審判應呈現法律製度激勵創新的宗旨。知識產權法律製度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激勵創新研發投入。為了實現該目標,法律賦予權利人以排他權,以保障創新投入能夠從市場獲得回報。如果法院判賠結果未能補償原告的所有損失,侵權人仍能夠從侵權行為中獲益,則侵權行為難以遏製。賠償額能否充分反映知識產權的市場價值,能否填補權利人的損失,並適時判決支持懲罰性賠償,是司法審判活動能否實現法律激勵創新投入宗旨的重要考量因素。
其次,創新設計各類專家參與事實調查的程序。知識產權案件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事實判斷有賴於專業知識,諸如技術事實、市場競爭關系、競爭導致損害的數量、相關公眾是否混淆等諸多問題的甄別,必須借助於所屬領域相關事實的專家。法官可以主導事實調查的審判程序,但沒有必要對所有事實問題以自己的經驗和學識來作出直接判斷,將各類專家引入庭審程序,可以幫助法官更加準確地對事實作出判斷。
最後,有效平衡知識產權保護與維持有效競爭環境的關系。上海承載著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功能,科技創新要求維持一個良好的競爭環境。眾所周知,自由公平充分的競爭將會推動供給的增加,社會整體將從中受益。針對有關創新研發、技術與市場競爭所引發的案件,既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司法主導作用,但又不能將原本屬於競爭範疇的客體納入知識產權保護範圍,應當為創新投入和市場競爭留下充足的空間。
以上各項具體任務的實現,離不了“十三五”規劃設計的一流知識產權審判隊伍的建設規劃。上海已經具有知識產權審判人才保障、專業化審判人才培養、知名法官培塑力度的良好基礎,進一步鼓勵上海的知識產權法官多撰寫並發表總結判決經驗的文章,多做比較法研究與討論,可以更多地向世界呈現來自上海法院的知識產權精品案件。
(來源於《人民法院報》,2017年4月2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