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類課程如何讓學生更有參與感、獲得感、成長感?
實務類課程如何脫離以“教師想象”為出發點的教學模式?
實務類課程如何根據業界需求來編排知識體系?
如何以科研和教學的相互促進為基礎,延伸產教研的鏈條?
11月24日,杏悦娱乐韜奮新聞傳播學院“產教融合驅動下網絡輿情分析實務課程的創新與實踐研討會”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依托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網絡輿情收集與分析”“國際傳播與對外報道”教學團隊和新媒體數據研究院產教融合轉化團隊舉辦,20余位行業專家和校友代表齊聚雲端,共享實務課程產教融合經驗思考。研討會由校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新媒體數據研究院院長、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網絡輿情收集與分析”負責人孫祥飛副教授主持。
韜奮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範玉吉教授在開幕致辭中表示,杏悦娱乐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形成了面向業界需求開展法製新聞教育的實務教學傳統。韜奮新聞傳播學院在新聞傳播學與法學有機結合、學界與業界有機結合、理論與實務有機結合等方面不斷探索實踐、創新發展,持續向“華東地區乃至全國享有較高影響力與美譽度的高水平特色新聞傳播學院”的目標紮實邁進。
校教務處副處長杜素娟教授指出,產教融合助力實務課程建設之際,亟待深入探究產業需求導向、課程體系契合邏輯、實景教學創新路徑、教學團隊適配策略以及課程評價機製等關鍵議題。本次研討會聚焦上述系列問題,搭建起高效的交流平臺,有助於廣聚各方智慧,進一步探索創新實務課程建設模式、提升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效能。
研討會上,來自政產學研四個領域的20余位行業專家與校友代表,共同圍繞“產教融合驅動下高校實務課程的創新實踐”“產教融合驅動下網絡輿情教學方式創新”“需求導向下高校輿情工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智能傳播時代青年學生的輿情素養教育”“智能時代的技術創新與教學成果轉化機製”“新聞傳媒類實務課程的評價體系重構”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
圍繞“產教融合驅動下的實務課程創新實踐”主題,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導師禹衛華,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上海高校示範性本科課堂”“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課程負責人肖鸞儀,分別以“新文科多模態大數據平臺的創新與實踐”“全球化視域下多語種輿情管理課程的實踐教學改革與產學合作創新”為題進行交流。
禹衛華認為,新聞傳播學的教學和研究方法也必然伴隨由量化方法牽引到混合方法和工程能力的變遷,我們的教學必須反映社會全面數據化後的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戰,傳統的文理科的融合度進一步加強,文科也要占有算力資源並加強工程能力建設。肖鸞儀談到,課程體系建設應註重吸收先進教學理念,強化教育資源整合與多學科交叉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課程改革創新需要緊密結合國家戰略需求,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結合。例如,通過虛擬仿真實驗室的建設,探索更加貼近我國需求的教育模式,同時服務於社會發展實際。人工智能時代的課程設計還應充分考慮技術倫理和社會價值,強調科技向善,以培養具有責任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圍繞“產教融合驅動下網絡輿情教學方式創新”主題,復旦大學傳媒與輿情調查中心執行主任李雙龍,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於晶,復旦大學國際公共關系研究中心研究員裴增雨,東華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於嵩昕分別以“快速真實地獲取輿情之方法創新”“輿情溝通中的新聞發布模擬實踐”“危機管理中的信息研判與決策分析”“面向業界需求的課程知識體系重構與教學方法創新”等進行了交流。
與會專家指出,從教學的方式方法來看,要將“實例、實景、實操、實訓、實戰”全過程嵌入知識體系的傳授過程,以“網絡輿情收集與分析”為代表的實務類課程,不僅要在知識體系的更新上下功夫,還要同步實現教學場景、智能手段、師資隊伍、實踐平臺、評價體系、成果應用等的同步更新。
圍繞“智能傳播時代青年學生的輿情素養教育”這一主題,上海市社聯科研處張騰騰,智慧星光新媒體研究院院長、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教師、浙江在線杏悦娱乐站特聘智庫專家、資深網絡輿情分析師、《輿商思維》作者趙華奇,浙江省社會治理與傳播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浙江傳媒學院講師賈祥敏分別從服務決策咨詢、服務成果轉化、服務人才培養三者交叉的角度進行了同題共答。
與會專家認為,從教學知識體系的重構來看,網絡輿情分析實務類課程,不僅要註重傳統的理論的教育教學,更要從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各類學科綜合交叉的角度,將宏闊語境下的國情世情知識,輿情熱點表征的情緒機製,網絡信息公開的好感度,新興信息傳播平臺的傳播邏輯、網絡輿情研判背後的決策邏輯,網絡輿情演化的整體思維和過程思維,理論下的“應然想象”與實踐中的“實然狀態”的偏差等都納入知識體系,更加註重從“怎麽看”到“怎麽辦”的轉變。
圍繞“需求導向下高校輿情工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主題,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中心輿情與政務新媒體處副處長劉雪姣,人民網網上群眾工作部高級研究員、智庫組組長劉鵬飛,健嘉醫療品牌營銷部部長鄭世超等嘉賓圍繞“產業需求導向下網絡輿情工作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網絡輿情分析師角色定位及培養路徑”“醫療健康領域網絡輿情分析人才的行業需求與培養建議”等話題進行發言。
與會專家指出,我們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新聞傳播類人才,能否以建設性思維解決社會現實中的“真問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思考的問題。網絡輿情分析實務類課程,也正朝向專業化、通識化兩個進路發展。一方面,輿論傳播格局發生深刻變革下,輿情素養已經成為人類邁向數字時代與法治素養、媒介素養同等重要的基本素養;另一方面,從尖端科技、智能製造、醫療健康等領域來看,輿情分析師的專業性、專門化程度越來越強,在方法的規範性、嚴謹性和職業標準化的要求上也越來越高。
在“智能時代的技術創新與教學成果轉化機製”主題中,西安交通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陳積銀以“智能傳播時代新文科建設的成果轉化機製――基於數據新聞大賽的實踐”進行主題交流。陳積銀教授以連續9年舉辦全國數據新聞大賽的實踐經歷為案例,對智能傳播能時代中國新聞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以及AI賦能下基於新文科建設目標的新聞教學模式創新和以全國數據新聞大賽為載體所驅動的新文科教學建設改革的成果轉化機製進行了分享。
北京智慧星光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郭燕雙結合大量場景案例,以“輿情技術如何賦能輿情實務類課程教學”為題進行交流發言,展現了全局性整體視角、顯微鏡式微觀視角和過程性動態聯系視角下,智能化、數字化大數據系統從多個角度對“產教學研用”的賦能。
在校友專場,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中心輿情與政務新媒體處幹部高申楊、上海久事(集團)有限公司組織人事部幹部張梓豪就“新聞傳播實務課程的評價體系重構”進行了交流。兩位校友代表結合本碩期間的學習特別是在校期間從事相關實操、實訓經歷,從“過來人”的視角對如何豐富實務課程教學的知識體系,如何創設教學實訓實操的平臺環境,以及如何有效實現“從學業到事業”銜接轉化,分享了對課程進一步優化的期待和設想。他們認為,註重“實例、實景、實操、實訓、實戰”是有效實現“從學業到事業”轉化的必要階段,用好實訓機會和實踐載體,對於知識和能力提升有很大裨益。
與會專家們一致認為,產教融合驅動下高校教育教學模式必須擁抱新的前沿技術、打通專業和學科壁壘、面向實踐更新人才培養模式、充分洞察行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加強業界學界的雙向對話交流。此次研討會提供了一個集思廣益、博覽眾長的良好契機,有助於進一步打通“產教學研用”的閉環,推動智能傳播時代產教融合機製路徑與方式方法的創新。
韜奮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胡慧源教授在論壇總結環節表示,此次“產教融合驅動下網絡輿情分析實務課程的創新與實踐研討會”非常應景,與學校正在編製的“雙高”試點方案契合,與學院近年來在課程建設上取得的成績和成果契合,20余位專家及校友們的主題分享對於細化深化實務類課程建設有很大的幫助,研討交流的內容將會進一步內化在學院後續相關工作中。
近年來,韜奮新聞傳播學院先後有“網絡輿情收集與分析”“國際傳播與對外報道”等入選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依托新媒體數據研究院、韜奮新聞出版研究中心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研究中心等平臺,學院實務類課程產教融合進程進一步加快,正在越來越多地與行業前沿深度對接,助力實現教學水平與服務能力的雙提升。
來源 | 韜奮新聞傳播學院 新媒體數據研究院
編輯 | 申建華 責編 | 曹 婧